租庸调
租庸调朗读
租庸调
- 词语读音zū yōng diào
- 词语注音ㄗㄨ ㄩㄥ ㄉㄧㄠˋ
- 繁体字形租庸調
词语解释
基本解释
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。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﹑调﹑力役制度。凡丁男授田一顷﹐岁输粟二斛﹑稻三斛﹐谓之租;岁输绢二匹﹐绫﹑絁二丈﹐布加五之一﹐绵三两﹐麻三斤﹐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﹐谓之调;役人力﹐岁二十日﹐闰加二日﹐不役者日纳绢三尺﹐谓之庸﹐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﹐三十日租调皆免。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﹐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;安史之乱后﹐为两税法所代替。
辞典解释
租庸调zū yōng diàoㄗㄨ ㄩㄥ ㄉㄧㄠˋ
一种唐代赋税徭役的制度。以均田制为基础,丁男、中男授田一顷,每年纳粟二石,称为「租」;每年服劳役二十日,或若不服役,每日交绢三尺,称为「庸」;每户每年缴纳定额的丝、麻等物产,称为「调」。安史之乱后,均田制被破坏,此法遂为两税制所取代。
网络解释
租庸调
租庸调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田租、身庸、户调 三者合一的赋役制度。北周时的裴侠征收“庸”,用以代役。隋文帝开皇十年 (590年),规定丁男50岁免役收庸,允许交布帛以代替力役,租庸调制初步形成。唐高祖武德二年 (619年) 定租庸调法: 每丁每年交租2石,绢2丈,绵3两。武德七年(624年) 颁布均田制时,对租庸调作详细规定: 每丁每年交租粟2石;调则随乡土所产,交绫、绢、絁者,兼调绵3两;输布者,交麻3斤;凡丁,每年服役20日,若不役,则收其佣,每日3尺。有事而加役15日者,免其调;30日,则租调俱免。与正役一起,不得超过50日。
“租庸调”的单字解释
- 拼音zū
- 部首禾
- 总笔画10画
- 统一码79DF
- 五笔TEGG
- 仓颉HDBM
- 郑码MFLC
- 四角27912
租zūㄗㄨˉ 出代价暂用别人的东西:~房。~用。~借地。 收取一定的...
- 拼音tiáo
- 部首讠
- 总笔画10画
- 统一码8C03
- 五笔YMFK
- 仓颉IVBGR
- 郑码SLBJ
- 四角37720
调tiáoㄊㄧㄠˊ 搭配均匀,配合适当:~和。~谐。风~雨顺。饮食失~...
- 拼音yōng
- 部首广
- 总笔画11画
- 统一码5EB8
- 五笔YVEH|OVEH
- 仓颉ILB
- 郑码TGXL
- 四角00227
庸yōngㄩㄥˉ 平常,不高明的:平~。~医。~言。~俗。~人。昏~。...